【新民晚报】走出特色强校之路 打造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信息来源:媒体聚焦  发布日期:2017-03-01  浏览次数:1731

 大学毕业找工作到底有多难?每年毕业季,许多名牌院校的毕业生都在为找工作苦苦发愁时,位于浦东临港的上海电机学院里,绝大多数毕业生已经笃笃定定上岗了——学校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23年保持在95%以上,远远高于上海沪籍应届毕业生的每年签约率。而用人单位多年来对这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院校评价是,毕业自上海电机学院的员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

  “电机人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坚持高等技术教育办学定位,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顺利通过、‘德泰学苑’的创建、上海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上海市应用本科试点专业’的全面启动……这些标志着我校基于‘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上海电机学院校长胡晟说。

  强化特色

  人才培养开创新局面

  浦江之滨,滴水湖畔,坐落着上海电机学院。自1953年建校,学校坚持技术办学传统,与同类学校错位发展,在高校林立的上海焕发出独特的生机与活力,走出了一条特色立校、特色强校之路。特别是上海电机学院升本10年来,以“技术立校、应用为本”为办学方略,顺应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对于人才培养有着更清晰的定位。

  当前,企业最缺能上生产一线,懂技术、能动手的“现场工程师”。上海电机学院不断推进的高等技术教育教学改革,围绕行业企业培养急需又奇缺的“现场工程师”。学校通过产学研深层次、制度化合作,致力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应用能力突出、能适应工作变化并具有创新素质的国际化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订单式”培养人才,是学校培养“适销对路”毕业生的一个尝试。学校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在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实习比重的基础上,探索个性化、“一对一”培养模式,为用人单位“私人定制”毕业生,打通供与求的“最后一公里”。同时,通过工学交替、人员互聘、“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形式,校企合作共建二级学院、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校地共建科技工作站和技术转移中心等。

  前不久,学校以“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为契机,成立了“德泰学苑”,标志着学校步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4.0时代。“德泰学苑”犹如深化教学改革的特区,依托自动化专业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两个专业,对标国际同类一流专业、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现“双证融通”。学校希望通过“德泰学苑”的尝试,探寻出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和教学方法,引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并将这些宝贵的经验推广到全校,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分享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

  全力育人

  学生创新创业取得新成果

  2015年12月16日,上海电机学院的陆江同学荣获了第六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陆江还把自己的兴趣与创业结合起来,正在筹划新的项目——上海途游商务咨询有限公司。该项目于2015年10月入住我校“创业苗圃”,11月取得营业执照。

  陆江的成功得益于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积极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学校出台系列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学科专业竞赛。从2014年起,学校每年投入50万元,设立学科专业竞赛基金;每年拨款100余万元,支持500余名学生投身100余项创新活动计划项目。

  学校在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做好前、中、后段的教育设计,重点抓好师资、课程体系建设等前端;课程教学、方式创新等中段;创新基地、创业实践及资金场地等后段支撑。强化学科建设,推动专业课程和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强化以学科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密切学科的创业实践。

  学校通过举办“自强杯”大学生技能大赛、“卓越杯”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等系列校内赛事,在全校范围内掀起经久不衰的“科创”热潮。学校还创建大学生“创业苗圃”、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站、辅导员创业工作室,并开设校园跳蚤市场、推出旺铺面向大学生出租等,帮助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的创业梦,寻找“落地”空间。每年夏天,“创业苗圃”里开设创业夏令营,聘请专家对创业学生进行辅导,还设有专业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帮助申报各级科技创业基金。

  通过不懈的努力,学生创新创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上海电学院科学商店荣获科技部政策司科普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多项成果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银奖、铜奖,“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三等奖等,以及数学建模等学科专业竞赛数10项市级以上奖项。近3年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达到500余个,有9000多人参与;“创业苗圃”募集创业项目近百个,孵化培育出20余家企业,其中,一家公司获得1000亩土地发展生态农业,一家公司则拿到了百万元的风险投资。

  融入区域

  国际化进程进入新阶段

  漫步在上海电机学院,你会看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留学生。自2008年以来,学校留学生规模快速提升,留学生来源国增至22个,这为人才培养营造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多元文化环境。

  目前,学校共与20多所境外大学建立新的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协议40余项,境外合作大学数量从2010年底的30余所增至2015年底的60多所。学校建有中外本、专科合作项目6项,开设国际化课程100多门,“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自动化”专业建成为全英文授课专业,新建全英文课程33门,国际交流合作网络进一步加强。学校多渠道、全方位资助优秀学生赴海(境)外长期和短期学习、实习,项目内容包含学分互认、双学位项目、暑期交流项目拓展及暑期课程项目。

  2016年4月,上海电机学院比以往格外“热闹”,在临港地区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浦东新区归国人员联合会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举办了“中瑞创新与智能制造论坛”和“千人计划专家上海电机学院行”大型活动。这是学校入驻临港5年来,积极融入区域,谋求发展的又一次重要行动。

  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临港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高地,正致力于打造一座创业新城和人才高地,市委组织部授予临港“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身处这样的有利环境,学校与临港重装备基地的多家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承接企业课题,共同申报科研攻关项目,在企业挂牌建立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学校与临港集团合作组建了“上海临港产业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点为临港产业园区提供员工技能培训、职业鉴定和工程师深造等服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奋进中的上海电机学院,正致力于面向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构建开放的高等技术教育体系,努力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技术教育院校的开路先锋!

  “金牌”专业

  成就现场工程师的“直通车”

  上海电机学院拥有一批特色专业,这些专业是学生在将来更好更快地成为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的“直通车”。这里向广大考生作简单介绍。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是学校依据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方案进行教育培养、改革试点的单位。通过深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和国际化合作,采用“3+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即在4年的学习过程中,3年在学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与企业和国外高校共同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国际交流能力的工程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有3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

  学校的市级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共有4个,分别是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软件工程和市场营销。学校专门成立了“德泰学苑”,采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为试点班学生提供更加充沛的教学资源,配备一流的师资和专业学业导师,学生自大学一年级起即可参加教师的科研团队、组队开展科创活动,到对口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和实习,毕业生可以优先获得到上述企业工作的机会,具有更多的出国交流与访问学习的机会。

  中美合作特色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美合作)是教育部2010年7月批准的由上海电机学院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合作举办的本科教育项目,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学制4年。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高的英语水平,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商务的理论、业务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和理解国际贸易的政策和法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了解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法律、社会环境,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卓越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对于本项目毕业生,学校颁发经济学学士学位;选择申请到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商学院完成后两年学习,修完中、美双方规定的学分并取得合格成绩后,可同时获得上海电机学院授予的经济学学士学位和美国北爱荷华大学授予的学士学位。